绿色润泽百里矿山
——云南磷化集团建设“绿色矿山”纪事
(编辑:熊树文 文章来源:《云南日报》第22609期 时间:
▲云南磷化集团昆阳磷矿复垦植被区
炎炎夏日,走进云南磷化集团海口磷矿,就像走进了一座大花园。研发区,绿树成荫,窗明几净的试验室呈现出浓厚的科研氛围;采选处,几个广阔平台错落有致,映衬成一道靓丽的风景;采矿废弃地,利用山凹建成的森林湖生态园,湖心波光粼粼、鱼儿四处游荡,岸边绿草如茵、瓜果累累、林间小鸟欢唱……好不惬意,让人实实在在地领略到“绿色矿山”的实质内涵。
然而,海口磷矿的这一切,其实只是云南磷化集团建设绿色矿山的一个典型缩影。
云南磷化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文学说:“绿色矿山建设是矿山建设的一次革命,是促进矿业经济进步的必由之路。”现在,他们多项技术占据磷矿采选领域制高点,并在昆阳、海口、晋宁、尖山磷矿的百里采矿废弃地,植树造林1.5万多亩、植草1万亩,累计投入资金2亿余元,企业被授予“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国家“采矿用地改革试点单位”,荣获了“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矿山企业”、“全国土地复垦先进单位”、“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复垦 让采空区披绿
云南磷化集团是我国重点化工企业,位于滇池南端,磷矿经营面积512.92平方千米 ,属超大型露天矿山。1965年,矿山投入建设后,一方面为全国的粮食稳产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方面却又因大量挖山采矿,原生植被受到破坏,还形成了众多的祼露山体。
就此,磷化集团领导班子进入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复垦植被,是国有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并决定:“磷矿开采到哪里,复垦植被就跟进到那里,恢复生态,不留遗憾。”
上世纪80年代,磷化人在昆阳磷矿采矿废弃地启动了生态重建工程。
——展开内排复垦试验研究。将开采、内排、复土、植被形成一个统一的工艺系统,达到了当年内排覆土,当年植被的目的。
——对凹地形、凸地形、平台和边坡4种矿区地形进行了整理,将凸起的荒坡坡面削平,形成新平台,将不便利用的凹陷区和排土场填平,从而又形成一个新的平台区。通过“削、填”,形成一个大平台和一道边坡。
——进行场地整形,边坡开挖,回填表土或用客土覆盖。土层覆盖厚度0.30~0.50m。同时,对回填的表土或覆盖的客土进行检验,如缺乏某种元素或有机质则须利用煤炭腐殖酸物质进行改良。
——植被重建技术。植物种类选择乔木、香樟、红花木莲、云南松等;草本选择生黑麦草、须芒草等。在植物搭配上采取自然式,形成“树木成群、疏密相间、高低错落、花草连片”,既有丛植的杜鹃,也有不规则散生的乔木。
历经10余年试验研究,2003年,他们终于在昆阳磷矿采矿废弃地,成功地复垦植被5000多亩,绿化面积达64%;成功地建成了“震旦地质生态园”。终于使昔日的满目疮痍,变成了一座鲜花满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态公园。
经验是一颗宝石,具有无限的价值。
2004年,磷化人迅速将昆阳磷矿采矿内排经验在3大矿山作了推广,实施了表土单独堆放和表层复垦的采剥生产工艺。
近些年来,又在海口磷矿建成了具有高海拔、复垦植被区、尾矿水循环利用、多品种植物群特色的“森林湖生态园”;在晋宁磷矿采矿废弃地实施了“万亩基本农田改造”示范工程;在尖山磷矿实施了“采空区高陡边坡削坡工程”;对资源整合前原5户企业遗留的采空区,全面开展土地复垦植被,以杜绝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土地荒漠化。
统计表明,目前,磷化集团可复垦植被面积土地复垦率实现95.71%,达到国土资源部建设“绿色矿山”的总体目标。
科技 瞄准世界前沿
中低品位硅钙质胶磷矿选矿工艺,是世界性的选矿工程技术难题。
我省磷资源储量预测总量达183亿吨,探明保有资源储量40多亿吨, 90%以上矿物嵌布粒度较磷灰岩矿物小,脉石矿物种类多、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嵌镶关系复杂,俗称胶磷矿,具有 “贫、细、杂” 和“难采、难选”的特点,其富集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又是世界性的磷资源可持续开发所面临的瓶颈。
突破瓶颈,瞄准前沿。
磷化人第一个吃螃蟹了!也最先尝到螃蟹的美味!
上世纪80年代,磷化人针对我国露天矿山长期以电铲为主、开采强度低、设备效率低、生产成本高、损失贫化率高的传统采矿工艺,改为以大功率推土机裂矿(或经穿爆)集堆为中心的新采矿工艺,一举将开采强度提高70%以上、贫化率降低67.9%、损失率降低11%、柴油消耗降低30%、轮胎消耗降低84%、开采成本降低36%以上。1990年,该成果荣获国家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采矿工艺取得突破的同时,磷化人又将目标投向了选矿技术,在海口磷矿又展开了中品位胶磷矿擦洗脱泥试验研究,历经多年探索,终于将风化磷矿石经擦洗脱泥,去除原矿表面的泥质物和有害杂质,通过磷矿物富集使P2O5 27%以上的中品位磷矿加工为P2O5 29%以上的优质擦洗磷精矿,成了生产酸法加工磷矿的上乘品。
▲450万吨年浮选厂
科学永无止境。
磷化人没有给选矿工程技术研究打上“句号”。为盘活全省中低品位磷矿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从上世纪80年代,他们将中低品位硅钙质胶磷矿选矿工艺攻关列入了日程,全面和系统地展开了选矿工艺和选矿药剂研究。
之后,研发中心就一路捷报频传:
成功取得矿石矿物组成及分布、元素赋存状态、矿物加工中的性状等元素,测定出了精确的浮选工艺和药剂配比参数。
建成了可以完成从小型的数克级、公斤级、吨级试验到每天300吨的各种浮选试验装置,展开了规模化的浮选工业试验。
2003年,他们向世界宣布:自主研发的胶磷矿浮选工艺技术和YP系列选矿试剂,已成功攻克了胶磷矿浮选世界性难题!
2005年来,磷化集团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上,先后在海口、晋宁、安宁建成、投产3套850万吨/年浮选装置。工业生产表明,P2O5由原矿中的15%-25%提高到30%以上,MgO由1.5%-4.0%降低到0.8%以下,选矿回收率达86%,经济、资源及环境效益显著。
专家称,胶磷矿浮选工艺,项目总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对确保我国磷化工、磷复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2月,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尤其令人鼓舞的是,现在,“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落户磷化集团,顺势他们建成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磷矿勘查与评价研究平台”、“磷矿高效安全开采技术研究平台”、“磷矿山废石场与岩面复垦技术研究平台”、“中低品位磷矿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平台”等,并组建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传尧先生等多位在磷矿采选研究领域成果卓越学者领衔的专业技术研发团队。
磷化人明白:研发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磷化人永远在路上!
▲企地和谐共建
反哺“汉营模式”富农家
“‘汉营模式’富农家!”这是晋宁县昆阳镇汉营村的农民们谈起云南磷化集团时,爱说的一句话。
磷化集团做强做大了,没有忘记驻地百姓。他们分析说,绿色矿山建设可概括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环境;第二个层面为资源与技术;第三个层面为社区和谐。如果说第一、第二个层面是绿色矿山的大动脉,那么第三个层面就应该算是毛细血管,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在。
云南磷化集团党委认为:“处理好企业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核心内核就是,帮助周边农民致富,只有农民富了,全国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曾把一些不适宜规模化、专业化作业的项目委托当地实施,带动地方发展,让村民们通过参与矿山建设实现创收致富。
进入2007年,当磷化集团跃到一个新的高点后,他们又进一步审视了自己,明确提出:“在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中,必须以和谐矿山的新理念、新思路,履行社会责任,坚持‘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企业效益’并举,处理好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企业发展与职工利益、地方利益关系,建立起稳定和谐的矿山发展新环境。”
就这样,他们正式创新推出了——“云南磷化集团——汉营模式”。
模式由企业与所在地汉营村委会共建形成。宗旨是:支撑新农村建设、发展地方经济、构建和谐矿山环境;原则是:互相理解,相互支撑,睦邻和谐,共赢发展;基本要点是:工业反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扶持集体经济,提供劳务和就业,赞助补偿,企地学问交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2008年,云南磷化集团按“汉营模式”的约定,帮助汉营村里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投资7000余万元在4500多亩磷矿采空区种植旱冬瓜、雪松等270余万株,并将管护权交给村里,仅此一项,村里每年即可获利200多万元,再加上企业实施资源开采反哺,村里每年又可获利730余万元。
据悉,现在,汉营村富了,全村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楼,约71%的人在磷化集团上班,村上还建起了会所、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村民们其乐融融。
目前,磷化集团已将“汉营模式”,由企业所在村庄、推向了市县层面。近年来,他们已在属地县市投资30多亿元进行了7个一期重点项目建设;支付地方磷矿开采“反哺费”8500万元;安排地方从业人员3200多人;赞助当地4000多万元扶持镇(乡)、村委会修建道路、资助希翼学校、帮扶困难村民子女读书等。
上一篇: 顾秀莲考察yabo手机版登录
下一篇: 攻克中低品位胶磷矿利用难题
滇ICP备07500262号-3